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乡村振兴
天柱:科技赋能稻渔种养 绘就乡村振兴 “丰” 景画卷
字号: 分享
金秋九月,稻浪翻滚,鱼肥味美。9月15日,天柱县高酿大坝一片繁忙,农业科技特派员、当地农户与验收专家组齐聚“沟溜式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田,共同开展测产验收工作。

收割机在天柱高酿大坝收割水稻

在测产现场,专家组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对3.22亩试验田的水稻进行全田机械实收测产,借助谷物水分测量仪精准测定水分含量,并按标准含水量24.8%折算最终产量。经实地测算,该示范田水稻平均亩产达630.88公斤,稻花鱼亩产108公斤,示范田每亩综合产值达到5528元,“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结出丰硕成果。

工作人员对水稻进行称重

“以前哪懂什么科学种田,全靠老经验摸索。这几年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高酿镇村民伍名美难掩喜悦,向记者分享自家种田的变化。他回忆道,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精心指导下,从水稻灌浆、田间排水,到稻谷晒干、科学施肥,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专业技术支持。去年种植的1.22亩稻田,收获稻谷2700斤,今年预计可突破2900斤,收成再创新高。

农技人员对稻谷进行水分测量

伍名美口中的“科技靠山”,正是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农艺师、派驻天柱县高酿镇的农业科技特派员王凌志。自2022年以来,王凌志始终扎根田间地头,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重点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沟溜式稻田养鱼”两项核心技术。“沟溜法的关键在于在稻田里开挖宽沟深溜,既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又能为稻花鱼提供充足的活动和生长空间,真正实现一田双收。”王凌志介绍,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还能让农户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双倍收益。

天柱县2025年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测产验收

近年来,天柱县始终将农业科技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下乡工程,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蹲点帮扶,把技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实用技能送到农户手中。作为重点示范区,高酿镇依托科技支撑,已逐步构建起水稻种植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的绿色农业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寨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让越来越多农户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粮丰鱼肥、百姓富足的美好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