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字号: 分享

(在天柱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天柱县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天柱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县政府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审时度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加大经济运行调度力度,全力争取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0.8亿元,增长2.4%(因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省州未反馈,报告中2022年的数据均为预测数,下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4.6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亿元,同比下降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1亿元,同比增长2%;金融系统存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和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26元,增长6.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8元,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一)全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全力抓好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引进贵州威鑫钡业有限公司、天柱县钡渣综合利用建设、京竹工艺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项目15个,到位资金28.57亿元(含续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户,工业总产值完成14.64亿元,同比增长4.67%,其中钡盐首位产业总产值完成7.7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3%。油茶、土鸡加工产业产值达到0.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0.07%。2022年,全县有2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32.82万亩。种植订单辣椒1.68万亩,种植订单冬瓜1200亩,稻鱼综合种养2.5万亩,建设“稻+鱼”“稻+蛙”等种植养殖产业提升示范点2182亩,新建和改造油茶6.45万亩。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65家、州级示范合作社4家、州级家庭农场10家,积极组织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共申报3家企业7个基地。贵州联合润农、贵州恒生源、贵州同源中药材等省级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提质增效,生态鸡、油茶、中药材3大产业都形成了从种苗、生产、加工到精包装等全产业链的生产体系。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完成旅游产业化项目投资3000万元。积极打造擎天广场“夜间经济聚集区”,加快推进天柱美丽乡村—石柱擎天景区微景区项目建设、启动天柱金凤森林温泉项目建设。成功培育旅行社总社1家,分社3家,网点3家,旅游车队1个,规上旅游住宿企业1家,三星级及以上酒店1家,评定乡村旅游标准化村寨、客栈及农家乐共15家,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按照“三区三线”划定要求,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及城市空间规划。抓好城镇“三改”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1473套、老旧小区改造881户、背街小巷改造60条任务。抓好城镇品质提升,完成燃气管网建设3.5公里。完善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制定《城乡清扫保洁及村寨垃圾收集临时运营实施方案》,将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81.88%,行政村垃圾收运正常运行率达100%。完成县城区新施划(补)斑马线网格线2879.3平方米,新增县城区无障碍通道38个,维修中心市场、幸福里楼盘和天下酒店旁人行道板1600余平方米;修复雨水箅子38个、窑井盖89个。完成便桥老车站广场交叉路口、政府行政中心至环保局市政路,棚户区改造北门片区1号路(正中街至朗江路)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统筹融合城乡发展。对我县9个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蓝铁皮、蓝篷布等艳色彩钢瓦进行集中整治,完成整治共计365户。完成坌处镇抱塘村、坌处镇三门塘村、高酿镇坐寨村等7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推进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实施高酿镇地良村、渡马镇甘溪寨、石洞镇摆洞村宜居农房试点建设项目。申报第六批传统村落石洞镇摆洞村和下腾村,全县传统村落总数为11个。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能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争取到中央、省预算内资金0.23亿元;获批专项债资金额度共3.93亿元,排名全州第1位。有序推进天柱县坌处至远口农村道路、天柱县坪地至大河边农村道路改扩建项目,争取实施石洞至天柱农村道路项目。完成11座危桥改造工程和135.7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力推进三门塘水库工程、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等10个项目建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立足全县旱情,完善供水保障体系。邦兰水厂投入使用,鱼塘水库供水全部实现管道输水,启用阳胆溪水库供应白市集镇、下王水库供应石洞集镇,钻深井16眼解决白市镇、瓮洞镇和江东镇等7个乡镇13个村的人饮水问题。同时,采取群众投劳、物资补助的方式,全县124个村共自建新水源161处,有效保障34843户共13.3496万人饮水安全。通过乡镇(街道)和消防大队、林业、应急、市政等部门组织拉水送水,解决841户2778人临时性饮水困难。大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开通5G基站138个,其中行政村111个,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布点4G基站建设站点60个,覆盖自然寨80个,完成92个自然寨延伸宽带建设。

(四)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快速推进。健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组建100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761名,后又从县直机关增派56名优秀干部到任务重、难度大的村驻点开展工作。用好贵州省城乡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各项政策和出台的“增收措施30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8%;发放学生资助资金3700万元,惠及学生5.9万人次;发放营养改善资金1846.57万元,发放生源地贷款3709笔3385.54万元。持续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政策,累计救治2609人,实现应治尽治。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57%、自来水普及率达90.93%。加强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全县“三类”监测对象共计2490户8922人,已消除风险1800户6465人,风险消除率72.4%。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85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136个,重点围绕生态鸡、油茶、中药材、烤烟、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谋发展。全县林下经济实施主体1623余个,产值10.02亿元。推进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5.35万人,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就业142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96人。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3475人。实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项目3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416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982万元;县内建筑施工企业使用本县农村劳动力986人,务工增收2958万元;通过组建“劳务工作队”“职业农民队”等方式带动8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务工增收2.2万元。

(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贵州宏泰钡业、制砖行业、建筑行业、非煤矿山、餐饮油烟、碳制品等排放废气企业的日常监管巡查,关闭红砖厂2个,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6%,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考核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抓好生态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18平方公里、营造林面积9.1万亩,推进凤城街道污水管网升级改造、邦洞街道污水管网升级改造、社学街道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6%以上。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县、乡、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9300余人次,出台12条县级河流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及保障措施方案,完成77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管理范围划界验收工作,完成河湖“四乱”问题整改25个,水利部反馈的87个疑似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全面复核并销号。

(六)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行政审批“三减一降”。持续推动容缺承诺审批制度,开展了537次容缺承诺办理。抓好“三减一降”工作,开展“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降成本”等清理,清理后共减少材料66项,时限压缩率达到77.82%。全面推动“一窗通办‘2+2’模式”,综合受理窗口由81个压缩至47个,人员由原来的81人减少至47人。“一网通办”1075项,全程网办率78.33%。全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4133户,其中新增企业850户。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新引进工厂化水产养殖及深加工示范园建设、竹木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项目33个,总投资43.4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29.55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七)守好安全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第九版优化版抓好“外防输入”管理,扑灭11月9日出现2例本土病例,自11月10日以来均未出现新增社会面感染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债务风险有效化解,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常态化债务风险排查报告机制,综合运用各种举措,有效化解和缓释了隐性债务风险。积极争取将政府隐性债务纳入国开行、农发行债务置换范围,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底线。安全生产和社会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成乡镇专职救援队伍15支,组建村级应急救援队伍173支,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共计4248人。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排查整改非煤矿山隐患问题165条、房屋建筑和市政领域问题隐患22条、城镇燃气问题隐患28条;完成整改省督导检查组反馈问题71项,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八)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36人次,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645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052人。城镇新增就业424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92人,农村劳动力组织化程度达到73%。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笔2224万元,带动就业631人。医保电子凭证全面推广应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63%,全年补偿134.15万人次、报销3.23亿元。发放养老金6714.85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8173.53万元,有效保障了17127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5.41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托养补助374.98万元。完成老年养护楼提升改造。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投入5277万元,新建幼儿园4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维修改造20所;开工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4所;完成天柱民中示范性普通高中复评验收硬件建设;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购置700万元,学前教学设备购置310万元。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27.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0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县妇幼保健院、传染病管理区等项目建设,建成新天柱县人民医院。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3.14万人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2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57人。文化体育事业有序推进,完成蓝田、联山图书馆系统升级改造。送戏下乡80余场,完成少数民族地区高清互动机顶盒推广6475户,新建2个全民健身示范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人均GDP还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与全国同步进入现代化的差距非常大,赶超突围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尤其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主体弱,主导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支撑不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拿出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政策机遇,以高质量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7%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城镇化率确保提高至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增长9%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州下达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调控目标范围内。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聚焦首位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筑巢引凤,强化平台建设。以天柱化工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化工园为载体,“三区三线”调整为契机,按照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标准要求,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园区功能,合理调配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工业项目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管理与钡盐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制定《支持黔东南天柱化工园区钡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园区道路、标准厂房、污水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成天柱县第二水厂,新增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建成钡化工产业园产业道路3公里,危化品停车场1个。二是全力打造钡盐首位产业。加快推进钡盐系列加工项目,推进贵州威鑫年处理60万吨钡渣综合利用、誉福擎天、宏泰钡渣库、宏泰钡渣砖等项目建设。紧盯宜昌华昊、四川富民化工、青岛红蝶新材料、贵州红星等重点企业,引进电子级、医用级钡盐龙头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服务,引进一批科技人才,争取启动钡盐研发中心建设。三是加强其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隆实锂电池、农药中间体、半补强碳黑、沥青搅拌站、大富山床垫厂等项目建设,提升我县工业发展水平。四是强化企业培育,全力抓好生态鸡加工、油茶加工等企业保姆式服务,力争全年培育上规入统企业6家以上,进一步支撑工业发展。

(二)聚焦城镇经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好“国发2号”“桥头堡”政策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不断做大钡盐、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以产聚人、以产兴城。一是以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为抓手,提升城镇品质。启动国有林场至新寨等市政道路建设,建成老粮食局片区周边市政道路、棚户区改造北门片区1号路(正中街至朗江路)及周边配套设施等工程。加大城镇“四改”力度,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00户、背街小巷改造50条;加快完善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完成燃气管网建设10公里。持续推进县传染病管理区建设、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第四中学学生食堂等项目建设、县老年养护楼提质改造。二是统筹抓好房地产开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统筹抓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景秀家园、东方名门二期、御驰天景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指导和支持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等级、丰富资质类别、完善资质结构,支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努力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亿元以上;力争培育一级、二级、三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各1家,实现县域建筑企业的提档升级目标。三是抓好城乡融合发展。全力争取渡马集镇农贸市场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推进集镇自来水厂和农村人饮工程建设,持续抓好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缓解集镇环境整治压力。

(三)聚焦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坚持“一县一业”产业推进。进一步坚定生态鸡产业发展信心和决心,稳定养殖主体,确保年出栏生态鸡1000万羽以上,兴建东西部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蛋鸡配料建设)项目、2022年蛋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畜禽全产业链二期项目等产业配套建设。二是稳定家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在建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强化温氏、新希望、忆安等大型养殖场生猪补栏。三是抓好粮油安全保障。管护好9万亩油菜,确保发挥效益。认真谋划200亩以下坝区和非坝区粮食生产,积极引进市场主体,精准选择产业类型,扎实做好群众动员、育苗、技术保障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和农业丰产丰收。四是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新建和改造油茶林4万亩,中药材种植稳定在2.71万亩以上,林蜂养殖稳定在2.1万箱以上,确保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四)聚焦业态提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一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家”文化、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创新旅游业态新模式,打造三门塘“家文化”研学基地和甘溪“功夫文化”研学基地,推出更多吸睛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推动天柱县塘龙国家文化长征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策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条。推进传统戏剧阳戏、四十八寨歌节歌场保护规划编制,力争完成州保李世荣将军墓和省保天柱红六军团塘龙山战斗遗址的保护标志碑治安工作、王天敏故居修缮工程。二是抓好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以渡马甘溪、高酿地良、坌处三门塘等传统村落、凤城南康为突破口,推进传统村落串联保护开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盘活村民闲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客栈,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4家、旅游村寨2个、星级农家乐3家。三是持续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推进三门塘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善景区生态停车场及数字化建设,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景区规划运营和产品开发设计,丰富景区业态,确保三门塘景区在202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是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加快推进金凤国际旅游项目盘活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确保金凤国际旅游项目效益。

(五)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抓住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牛鼻子,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紧盯项目谋划储备。以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四化建设”战略为契机,充分争取国家、省对项目建设政策支持。全力抢抓各类项目投资资金,动态谋划中央预算内项目39个以上、资金需求9.8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26个以上、债券资金需求30.46亿元,“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项目44个以上、基金需求28亿元。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加快推进锂电池回收利用、京竹工艺品制造厂建设项目等工业项目,确保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以上。推进天柱县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天柱县中心城区城镇管道燃气、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推进城市环境整体提升、县城排水防涝工程、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力争启动邦洞温泉疗养中心项目建设,推进远口至坌处旅游公路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旅游投资2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启动天柱机场项目,及时对接白市至分水溪高等级航道、天柱至会同高速公路和天柱至大龙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推进石洞至县城三级公路、江头山水库、铜鼓水库等项目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全年完成投资6亿元以上。三是进一步破除壁垒,强化民间投资。进一步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各种障碍,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全年完成民间投资15亿元以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全年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40%以上。

(六)聚焦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经济提质。一是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问题“回头看”整改。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州历年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处理好环保信访矛盾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是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大力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设施运营规范化管理,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三是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制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扬尘治理指导意见,持续开展建筑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拉网式排查我县“两高”项目和企业,把“两高”企业审批关口,严禁新增“两高”企业落地。四是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率。启动实施邦洞和社学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县城污水管网升级改造,确保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6%以上。五是认真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善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巡河、巡林,及时整改巡河、巡林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各级河长、林长责任,实现“河有人巡、山有人管、责有人担”。六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全面修复生态屏障,水土流失治理18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7%以上。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规范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提升绿色经济比重。

(七)聚焦改革开放引领,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动“照后减证”,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入推进数据共享与融合,着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和降成本。规范市场监管行为,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信用监管与双随机抽查的统筹运用,大力推进监管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降息等惠企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全力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向实体化转型,增强公司造血功能及融资实力。三是全力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招商引资“贵人服务”,全力服务好企业项目,确保项目能进来、快落地、能实施、快投产,力争新引进优质产业项目30个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四是全力推进人才创新。以“人才大汇聚”为目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引进急需紧缺创新型人才49名以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在农业、工业等创新投资200万元以上。

(八)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一是持续抓实“五大行动”“六个专项行动”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一步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围绕“三保障”、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常态化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脱贫群众兜底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机制,确保符合社会保障兜底条件的脱贫群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稳步提高。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脱贫群众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切实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强化城乡规划融合。进一步强化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增强规划持续性和衔接性。从产业入手,做好支撑衔接。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有效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益。四是在深化产业协作上。全力助推天柱“三园五线”打造“一个中心三条产业经济圈”,以“一茶一鸡一药”带动山地特色产业发展。

(九)聚焦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育优质教师人才队伍。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启动天柱民中一类示范高中新校区建设,新建天柱三小和天柱四中教学楼项目、天柱县第九幼儿园,推进天柱县职业中学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和天柱一小的食堂建设。二是抓好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实用技能和职业培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创业,利用担保公司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信用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解决创业人员资金短缺问题。力争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1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00人以上。三是抓好卫生健康工作。推进“三孩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成天柱县人民医院远口分院、天柱县人民医院社学医院建设。启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医疗人才培育和引进,确保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人。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成凤城、邦洞街道敬老院改造提升,提升敬老院养老供给。全面建设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居家养老体系。运营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县老年养护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五是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升级改造331个村广电系统,抓好广电5G用户发展。启动天柱县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六是深化“平安天柱”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持严打高压态势,扎实开展禁毒“大扫除”等专项行动,严打各类犯罪,推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各位代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任务艰巨。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