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两岸,层峦叠翠,拂面而来的微风带来丝丝林木清香。
绿色,是天柱持续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生态,是天柱乡村振兴最美丽的名片。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生态建设惠及子孙。数十年与荒山博弈,一代又一代侗族、苗族群众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动人的绿色之歌。
如今的天柱,天蓝,地绿,水清,一处处青山绿水像放大的“盆景”,浓墨重彩描绘的生态新画卷已经徐徐铺开。
近年来,天柱县牢固树立并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届又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积极探索既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又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精心描绘着山青、水秀、林茂的绿色画卷,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局面,提升了全县人民的生态幸福感。
走进位于县城西南风景如画的凤城街道南康村,红豆杉园、红茶园、楠竹林等近10个品种的生态风景基地依次出现在眼前,新建民居鳞次栉比,不时有劳作的村民神态安然地与记者擦肩而过,一派富足的生态田园生活景象。
南康村是天柱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之一,该村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秉持绿色发展、绿色脱贫理念,通过“公司+基地+股民”模式创新发行“生态股”,着力发展生态保护、生态加工和生态旅游“三大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村党支部和企业与村民签订“生态股”分红协议:每户人家只要保护好自家自留山,就可以享受公司3万元股份;在自留山上每栽种500株红豆杉苗增加1万元股份,不砍伐本村及周边村寨的树木增加8000元股份,保持好自家院内外清洁卫生再加2000元股份。
目前,已建成红豆杉林2000亩,楠竹林700亩,黄金茶600亩,山泉水厂基地、年酿藏酒量达20吨的红豆杉酿酒坊、红豆杉度假酒店、红豆杉生态农庄等生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开始从“增绿量”升级进入“增颜值”。作为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的天柱,保存森林面积19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00万立方米,林业综合总产值15亿元,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7.39%,是贵州省“森林城市”之一,高酿镇被授予省级“森林乡镇”,凤城街道南康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渡马镇共和村、坌处镇三门塘村、坌处镇抱塘村被授予“国家森林乡村”。
天柱先后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的天保工程公益林、中央补贴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 保护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9.6%,生态红线落地100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名列全省前茅和全州第二。同时,扎实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和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站在金凤山巅,头顶白云蓝天,林下鸡鸭撒欢,农民展露笑颜,手捧清清山泉,让人醉在山水间。这是天柱绿色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
天柱大力发展林鸡、林药、林蜂、林果等林下产业,持续推进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建设。坚持一手扩规模,一手提质量,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上档升级,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步构建起生产高效、产销协调、环境优良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探索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植物园、旅游景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集森林探险、康体养生、科普教育、露营营地等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
大力推进林种结构调整。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紧盯低产低效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公益林,围绕木本油料林、蜜源植物、国储林等发展需求,用好国储林、公益林、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政策,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做好杉木、松树等传统优势树种大径材培育,优化林种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开始从“护生态”升级进入“谋富路”。天柱县依托恒生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打造和建设50万亩油茶基地。2018来以来,共引进培育油茶种植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成立1家油茶产业行业协会。两家山茶油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加工产能2500吨,注册了颐民、贵州红商标。“天柱茶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34.3万亩,茶籽产量1.02万吨,综合总产值3.0亿元。
2017年明确将土鸡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林下生态鸡、中药材、油茶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先后获“国家林下经济脱贫攻坚试验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凤玖玖”油茶生态鸡获第11届森博会金奖。
仅2020年,累计出栏林下鸡等家禽1050万羽,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2.04万亩,蜜蜂存栏2.0万箱,建成林下经济百亩村252个,千亩示范基地14个。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55万多亩,经营主体533户,综合产值6.6亿元,覆盖农户2.36万人。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行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贵州下发的目标范围内。
从建绿护绿到修复生态,因地制宜抹平“生态伤疤”,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问题和强度双控行动。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等工作,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展望未来,天柱县将继续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着力发展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