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天柱 > 图说天柱
天柱: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和美画卷
字号: 分享

巍巍原始森林,千年古树撑开墨绿穹顶;悠悠清水江畔,澄澈水面倒映两岸青山。

天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生态保护筑牢绿色根基

驱车行驶在坪地镇坪地至阳寨的公路上,穿行于八翁原始森林间,沿途鸟语花香,不时可见灵动的小野生动物蹦跳窜动,令人心旷神怡。

天柱县林地面积达233万亩,森林覆盖率逾67.39%,林地可用发展面积50.2万亩,不仅是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更是贵州省森林城市。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天柱县制定印发“护绿、扩绿、倡绿”工作方案,构建起水、空气、声、土壤等数字化环境监测体系,并建成县乡村三级环境健康管理网格。

数据见证生态之美:2024年,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县城及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清水江金紫断面、白市断面和六洞河妙福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6%,综合指数为2.08。

凭借优异的生态表现,2023年,天柱县获得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同年,黔东南天柱清水江百里画廊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4年10月,天柱县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的地区。

绿色产业激活发展动能

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天柱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在坝区农业领域,天柱县坐拥2个万亩大坝、3个5000 亩以上大坝、6个1000亩大坝,10万亩坝区可利用面积潜力巨大。通过优化“一坝一策”,推广“菜——稻——菜”“稻 + N”等模式,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的发展格局。

走进位于蓝田镇的贵州发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烘干装袋的羊肚菌正装车发往外地。从2019年300亩试种成功起步,到2024年稳定种植5000亩,辐射带动35个种植主体,产值突破2亿元,羊肚菌产业已成为天柱“一年多季、一田多收”的绿色高效产业典范。

一棵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油茶产业作为天柱县传统优势产业,全县着力优化“一区二带三园”产业布局,引进和培育油茶种植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建成12个高标准示范基地、23个500亩以上油茶基地、6个万亩以上油茶种植乡镇和33个千亩油茶示范村。

“2024年,全县油茶总面积达43万亩,投产面积30万亩,鲜果产量近7万吨,茶籽产量1.52万吨,全县油茶全产业链产值5.48亿元,覆盖4.6万户村民,保障2.16万人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5400余元。”天柱县油茶专家袁昌选介绍。

此外,作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脱贫攻坚试验区,天柱县大力发展林下生态鸡、林下中药材、林下养蜂等绿色生态产业。2024年,全县林禽出栏340万羽(只、头)、林下中药材保存面积2.17万亩、存栏蜜蜂2.11万箱,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

生态宜居提升幸福指数

在守护生态、发展产业的同时,天柱县将生活宜居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走进坌处镇清浪村村民王凤桃家,堂屋白墙上悬挂的“庭院绿化示范户”锦旗红底金字,金色流苏随风轻摆,为农家小院增添一抹亮色。屋内窗明几净,门口“微菜园、微花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像王凤桃家这种花园式的宜居庭院,天柱县比比皆是。为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天柱县以“镇镇都有示范村,村村都有示范户”为目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确定了新民村、联香村、章寨村、乐寨村、岩古村等5个村作为省级试点村,清浪村、东风村、清云村、大冲村、兴隆村等多个村作为县级试点村。”天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荣慧表示,通过试点先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乡村治理工作。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启动以来,一场以清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推进农村改厕、改圈,治理生活垃圾、污水为核心的乡村治理行动,在天柱县17个乡镇(街道)118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如今,古朴侗寨的村道光洁如新,现代农家庭院花团锦簇,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已成为天柱县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更是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站在新的起点上,天柱县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厚植生态优势,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享受更多美好幸福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