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聚餐涉及人员多、风险点密集,尤其是农村宴席和夜市餐饮,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领域。天柱县聚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从精准培训到智慧监管,从广泛宣传到规范备案,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举措,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切实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分层培训筑根基,拧紧责任“螺丝钉”。一是靶向培训监管骨干。组织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及食安办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重点讲解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流程、食品加工过程风险隐患排查要点,推动建立“乡镇统筹、村社落实、专人负责”的备案管理机制。同步延伸培训触角,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员、信息员、协管员及流动厨师开展技能轮训,显著提升基层一线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二是集中赋能经营主体。围绕承办宴席餐饮服务单位开展专题培训,采用“法规解读+案例警示”模式,详解食材采购索证索票、加工制作关键控制点、餐具消毒、餐厨废弃物处理等规范要求。培训现场组织109家单位签订《天柱县2025年夜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质量承诺书》《不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制品的自我公开承诺书》,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三是现场教学精准提能。推行“检查+培训”双同步模式,在开展宴席承办餐饮服务单位及夜市专项检查时,针对食材储存不当、生熟交叉污染等现场风险点,执法人员现场对经营者开展一对一的食品安全培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帮助经营者掌握防控技巧,确保风险隐患即查即改。
二、多维宣传拓广度,筑牢意识“防火墙”。一是云端阵地精准传。梳理农村集体聚餐备案流程、食品安全须知等核心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依托乡镇(村)QQ工作群、群众微信群等载体定向推送,让“聚餐必备案、安全有保障”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线下活动强渗透。借力“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节假日专项检查等契机,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发放《关于进一步规范餐饮行业经营的告知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的告知书》等资料1500余份,赠送印有安全标语的宣传围裙200余条,通过生活化载体增强宣传感染力。三是节点宣传重引导。结合“五一”“远口发豆腐非遗文化旅游节”等聚餐高峰时段,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专项宣传,重点强调食材新鲜度把控、加工环境清洁等季节性风险点,引导经营者主动落实安全措施,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智慧监管促规范,擦亮现场“监督镜”。一是基层网底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三员”(监管员、信息员、协管员)作用,多部门联合对农村集体聚餐开展“全流程”现场指导,重点检查食材来源、加工场地卫生、厨师健康证明等情况,对发现的操作台不洁、生熟用具混用等问题当场下达整改意见,确保隐患整改闭环。二是智慧监管先行先试。推动“阳光厨房”建设,将城区大型宴席承办等餐饮服务单位作为示范点,通过安装高清摄像头、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后厨操作“透明化”监控。
四、备案管理筑防线,把好风险“入口关”。一是数字化备案全覆盖。推广“黔中食安”微信小程序,简化农村集体聚餐备案流程,群众通过手机即可提交备案信息,监管人员线上审核、线下跟进。今年以来,全县农村集体聚餐备案306家,备案指导率达100%,实现“应备尽备、不留死角”。二是全程追溯可倒查。通过备案系统详细记录聚餐时间、地点、人数、食材供应商等信息,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台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快速追溯源头。严格落实“谁承办、谁负责,谁备案、谁监管”原则,将备案情况与信用评价挂钩,倒逼承办者落实主体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